中育启智教育
在线客服
 工作时间
周一至周五 :9:00-18:00
国内研学旅行及综合实践产品

徽派神韵•建筑精髓,让人无法拒绝的清新脱俗

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,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,融风俗文化之精华,结构严谨,雕刻精湛,特别是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。尤以民居、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,被誉为“徽州古建筑三绝”,为中外建筑界所叹服。



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,依山就势、自然得体;在平面布局上,灵活多变;在空间结构上,造型丰富、讲究韵律美,以马头墙、小青瓦、白粉壁最有特色;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,融合石雕、木雕、砖雕为一体,显得富丽堂皇。


随着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,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条件得到了质的飞跃。很多人在物质上已经得到充分的满足,他们越来越看重精神上的追求。在住宅方面,他们都想达到“返朴归真、回归自然”的精神。



古徽派建筑落座于山水间,是当之无愧的自然之宅。其显著特点是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,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,发展至今,不仅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,更为我们以后的建筑以及人居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。



徽派建筑是实用之宅,没有一种构思是为了纯粹的装饰,而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。



徽派建筑

马头墙


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,民居建筑密度较大,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,而高高的马头墙,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,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,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。


徽州地少人多,田价高昂,加以子孙绵延,家族繁衍,为了扩充居住空间,解决人口和土地的矛盾,就只好建楼了。楼是传统的双披屋顶,半掩半漏,隐在层层叠叠的山墙后面。



山墙则是为了适应防火需要而设置的防火墙。徽州的村落,动辄上千人家,更有所谓“烟火万家”者,一但着火,后果不堪设想。所以防火成为村落建设中惟此为大的事情。徽州人家,房屋与房屋之间都有防火墙,以便紧急时割断火路,防止火势的蔓延。



登高眺望,高高低低的马头墙在一片屋宇中错落参差,与众多的蝴蝶青瓦小山脊交相辉映,显现出一种建筑所特有韵律美与和谐美来。



建筑是凝固的音乐,它本身是不动的。徽州民居中的墙壁也是如此。它高耸着,挺立着,发挥着它的多种功能。如果没有马头墙装饰,它就会黯然失色,而与一般平凡的墙壁无异。但在徽州能工巧匠的手中,经过巧妙的形象塑造,赋予它以马头形状,这就改变了一般墙壁的呆板面貌,而成为美的艺术品,并为审美者提供了想象的物质材料,审美者可以从马头墙所诱发出来的形象思维中,获得多种多样的美感。



徽州建筑,正是由于具有马头墙的造型,因而才大大拓展了它的空间感,并强化了它的运动感,从而显示出它那生气勃勃的活力。另人感觉到,它不是孤身处于偏僻狭窄的环境中,而是驰骋在广阔的天地之间。它是徽州民居兴旺发达的象征,是徽州腾飞的象征。


徽派建筑

祠堂


在徽州的村落之中,耸然高出民居的最雄伟宏丽的建筑,是祠堂。祠堂是全宗族或是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,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。左宗右族,往往建有几座甚至几十座祠堂。祠堂连云,远近向望,是徽州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。



如果你前往徽州,那么你会发现,在徽州的各个村落之中,耸然高出民居的、最雄伟宏丽的建筑,当推宗祠。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,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。



同时,它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,是祖先魂魄的归依之所,具有宗教性和神圣性。所以,与一般的民居相比较,宗祠建造的高大气派,它既要符合宗族全体成员进行祭祖仪式的需要,又要使人在它面前产生肃穆和敬畏的感觉。

虽然,我们通常将“祠”与“堂”连用,称作“祠堂”,但其实“祠”与“堂”仍有区别。对于一个宗族来说,应该“奉先有祠”,而“起居有堂”。因此,所谓的“祠”,是指祭祖先和宗族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;所谓“堂”,则是宗族成员“日夕居止,拜起坐立,凶吉燕集。



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。徽州祠堂遍布城乡,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,至清代,多不胜举。总祠,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,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、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,规模较大,少则二进,多则四、五进,建筑依地形浙次高起,主体建筑置殿后,颇富变化。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,配以牌坊。



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。仅在歙县一地,一般较大的村镇,如许村、昌溪,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,现存的尚有5-6个。祠堂外观,正面较豪华,门厅多为五凤楼建 筑,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,其余三面较简洁。其结构与民居相同: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。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,中进享堂的月梁、金柱粗硕。斗柱为标准南方式,节头多为象鼻、凤头、如意,有时上面装有翼形云板。

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,但底层梁架仍齐整,一如单层,并绘有精致的彩画。由于“新安人近雅”,故彩画色彩淡雅,其构图设色不同于北方,直接画于木地上。



徽派建筑

三雕



从远处望去,宏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,黑白相间,错落有致。迈入老屋你会发现,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,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——木雕、砖雕、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


徽州民居的各个部分主要是门楼、门罩、梁架、窗柩、栏杆等处,都饰以各类雕刻,“徽州三雕”艺术,就集中体现于这一点里。徽州特有的八字楼,多以浑厚、稳重的清石为门坊,门坊的两侧的墙壁砌以水磨清砖。



门楼上层是砖砌瓦覆的雨檐,层层挑出,两角翘起,顶端则以特制的雕花瓦当和滴水,形成一排整齐的燕齿。门楼是砖雕大显身手的地方,一般都雕刻有各式山水花卉、鸟兽人物、戏文传说等图案,总体上以民俗和戏文为主。门楼分“罩”和“楼”两部分,三层五层不等。曾在徽州很多人家的门楼砖雕上,看到过渔樵耕读图、有春行乐图、三国故事图等,一般都有七八个层次,最多达九层,就非常的繁复华美了。



徽州的大门是漆黑的颜色,饰有兽头或铁制门环。

如果说,砖雕大多用来装饰门罩、门楼、照壁、门额和八字门墙的话,石雕就多是用于装饰望柱、栏板、华柱或柱础。而木雕呢,则主要是在梁架、窗户、楼梯处大显身手。三雕艺术有别于艺术绘画,重在以“刀”代笔,立足于一个“雕”字。

因此,工匠在立意构思时,对造型构图方法、技巧以及视觉效果等等,必须全盘考虑。徽雕艺人不仅要具有浓厚的传统技艺功底,而且要具有一定的“模式化”造型能力,对呼应、对称、疏密、虚实、明暗、刚柔以及立体感、空间感、节奏感、韵律感等技巧和形式美的规律,都要有所权衡,然后才能分层次奏刀。



所以从雕刻手法上看,三雕都有浅浮雕、高浮雕、透雕、圆雕以及镂空雕等等类型。由于徽商的财力越来越雄厚,他们在本土的生活也不免日趋浮糜,加上新安半版画艺术旨趣的侵染,徽州民居的建筑遂成为徽商资本消耗的一个重要途径。越到后来,徽州民居的雕刻艺术越注重情节和构图,追求细腻繁复,透雕艺术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产生的。

比如汪定贵承志堂的四根柱子上,就雕有渔、樵、耕、读四幅画面,而在四块斗拱上雕的是三国演义戏文,都富有情节性。更让人吃惊的,是中门上方的《百子闹元宵》图,极为繁复精致,雕的是100个天真活泼的孩子,各各在耍花灯、玩狮子、踩旱船、放鞭炮。经岁月的淘洗,这幅大型木雕连同下面的板壁,都变成沉重的古铜色,看上去十分恢丽。承志堂的木雕,无不手法洗练、成熟。



在徽州大地上,镶嵌着无数建筑艺术明珠。它璀璨夺目,向四周辐射。他以自然、古雅、隐蔽的徽派建筑风格,独树一帜,饮誉中外。它错落在层峦叠翠之间,散处于清流古溪之畔,汲取着大自然的甘露。



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,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、简洁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。徽州所独有的粉壁黛瓦马头墙。它们美的仿佛不再是一些真实的村子。而是一张张水墨洇染的水墨画。在徽州大地上.,镶嵌着无数建筑艺术明珠。它闪闪发光,艳耀夺目,向四周辐射。它以自然、古雅、隐蔽的徽派风格,独树一帜。